媒体关注

新闻动态

中国经济导报 从“东方红”到无人驾驶拖拉机,种田的日子越来越轻松

发布时间:2019-12-27 文章来源: 阅读次数:

   1958年7月20日,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拖拉机披红挂彩,在欢庆的锣鼓声中,出现在世人面前。它的耕地效率是耕牛的40多倍,每天可以耕作120亩土地。从此,中国农民所期盼的“耕地不用牛”“种田也体面”的时代到来了。

   如今,走进正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你会看到一台当年生产的“东方红”拖拉机。虽然它早已锈迹斑斑,没有了往日的光鲜,但它方正威武的外形、全身通红的颜色、宽大厚重的履带,还是能勾起许多人的回忆,仿佛看到它轰鸣着行走在广袤的田野上辛勤耕作。

   “东方红”拖拉机的诞生

   几千年来,牛耕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主要耕作方式。牛犁田、牛耙田的农作方式延续了几千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全国有80多万个村庄,而农用拖拉机仅有不到200台。

   为发展农业生产,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中央政府硬是咬紧牙关拿出4亿多元,从国外进口了2.8万台拖拉机,首先保障东北等地的国营农场使用。

   但这些拖拉机对当时新中国的80多万个村庄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于是,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就把设计和建设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提上了日程。

   1953年7月12日,第一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一机部”)成立了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拖”)筹备处。8月1日,一机部向国家计委呈报《国营拖拉机制造厂计划任务书》。10月,筹备处代表在莫斯科与苏联正式签订《拖拉机厂初步设计审批议定书》。11月28日,国家计委批复一机部,正式确定一拖制造54型履带式拖拉机,设计规模年产1.5万台。同月,筹备处副主任杨立功被任命为一拖的厂长。1954年2月,在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下,国家计委发电文,正式决定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厂址选在洛阳市的涧河西部地区。

   随后,上万名满怀热情的建设者响应号召,从东北、上海等地向古都洛阳迈进,拉开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序幕。1958年7月20日,新中国的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开出厂房,走出了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关键的第一步,结束了我国耕田依靠牛的历史。

   据老工人回忆,1958年7月20日,工人们在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车头上挂上毛主席头像,把这辆拖拉机像打扮新娘子一样,戴上大红花,车身上挂满彩绸。敲着锣舞着旗,欢天喜地地跟在拖拉机的后面“突突突……”地开出厂区大门。洛阳万人空巷,人们载歌载舞,庆祝新中国结束不能制造拖拉机的历史。

   “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在中国拖拉机发展历程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它就是中国人心目中农业机械化的象征,在中国农村、农垦使用极为广泛、普遍。“东方红”拖拉机完成了中国机耕地70%以上的耕作,为中国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1962年版的第三套1元面值人民币上,一位女青年驾驶“东方红”拖拉机的英姿至今让人印象深刻。

   改革开放中“浴火重生”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村里有一台‘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我们总是趁着拖拉机手去休息的时候,偷偷爬上拖拉机,隔着窗玻璃打量驾驶室,幻想着有一天也能驾驶它!”在成就展上,在国家某部委工作的“70后”张先生回忆道。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那时的“东方红”拖拉机开起来着实不容易。当要开动它时,司机便会从座椅下面取出一个Z字形的铁摇把,走到拖拉机的车头前,将铁摇把插进一个圆孔里,然后双手紧握铁摇把,弯腰弓背,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快速摇动,这时车头上的烟囱“突突突”地冒出滚滚黑烟,发出巨大轰鸣声,司机取出铁摇把,擦把脸上的汗,跳上驾驶室,手握方向盘,昂首挺胸地驾驶着拖拉机,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扬长而去。

   中国最早生产的“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是仿制前苏联的DT54拖拉机,而生产最多的是在54型基础上改进的75型,它更省油、马力更大、速度更快。1980年,“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销售了2.4万多台,创下了投产以来的最高纪录。

   还沉浸在兴奋中的“一拖人”却没想到,狂风暴雨瞬间就来临。1981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施行,一夜之间广袤的田野被分成了一块块,大型履带式拖拉机失去了用武之地。在农村,“老黄牛重返战场,小毛驴趾高气扬,拖拉机离职休养”。“东方红”拖拉机销量跌到不足1万台。

   不破不立,作为中国最大的农机企业,一拖由此开始了市场化改造与发展之路。1983年,“1头牛价格、8头牛力气”的“东方红”15型小四轮拖拉机批量进入市场后,受到农民的欢迎,年底就形成了年产1万台的生产能力。但是一拖坚持认为,放眼全球,大型拖拉机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要着眼未来,实现大轮拖技术的完全国产化。

   最终,二十年磨一剑,一拖成功研发出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适应中国国情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轮拖技术。如今,“东方红”大轮拖已成为国内最畅销的产品。与此同时,一拖也走出国门,累计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农用机械、工程机械等各类产品数万台。

   “无人驾驶拖拉机”来了

   “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田”,将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让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都实现机械化,是许多农机人的梦想,也是国家的政策指向。

   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农业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有关部署,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机械等6个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2017年,根据《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现代农业机械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提出通过《方案》的实施,我国农机装备种类更加齐全,基本满足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需要,有效满足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需求。

   11月14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数量分别较1949年增长19.1万倍和15.8万倍;农机总动力达到10.04亿千瓦,比1949年增长1.24万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增至69.1%,比1978年提高了49.44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

   如今,中国农业机械正大步迈向信息化、智能化。今年5月,在东北的一处农田里,无人驾驶拖拉机、水稻插秧机器人、无人驾驶收割机等“黑科技”设备悉数登场,这里正在进行自动化农业机械设备试验。11月7日,在上海崇明区万禾有机农场千亩有机稻田,国内首个“5G+智慧农机”创新示范场景开展演示。活动现场,5G无人驾驶收割机、新能源智能拖拉机、水稻插秧机器人正在忙碌作业。它们是来自中国一拖、丰疆智能和雷沃重工等国内一流农机制造企业研制的最新型智慧农机。

   在农业科技专家看来,提高农业自动化水平是中国农业发展转型的重要一步。“无人驾驶田间耕种系统应该说是我们国家现在有这种需求,加上我们人口的城镇化,大量的耕地需要有人去耕种。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国家农业发展转型的机遇。”以农机专业闻名的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表示。